第189章

推荐阅读: 领主之兵伐天下段凌天小说免费阅读绝品小仙医夏流张小雪板牧神记快穿:女配又跪了九天武帝萧叶柳依依东晋北府一丘八无上丹尊冰山女总裁,求你放过我!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

    众人退下后,高诚端坐在宣室,迟迟没有离开。
    脑海中不断的思索着贾诩提出的几项规划。
    于永昌置都督府,增吕凯、王伉爵。
    余下对归顺豪族、夷帅的嘉赏倒是小事,唯独前面这句,才让人不得不深思熟虑。
    增置都督府,说起来并非大事,国朝已经有了西海都督府,再增加一个都督府也无可厚非,反正都是迟早的事。
    可麻烦就麻烦在都督府都督、都护二职的人选上。
    永昌郡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民情状况,就产生了一个重要问题。
    要是于永昌置都督府,那吕凯、王伉二人必然要担任都督、都护的职位。
    两人都是永昌郡人,同属益州人士。
    问题来了。
    西海都督府的都督、都护目前是杨洪、张时,但张时调走已经是时间问题了,而都督府长史邓芝已经在任近十年了。
    张时是河东人,平定叛乱后,迁西海都护,接杜畿的班子。可无论是杜畿还是张时,对西海的状况都不甚了解。
    两人执政期间,对邓芝非常倚重。
    其一,邓芝是杨洪挚友,两人一起打下了西海郡的地盘。
    其二,邓芝在当地羌民中的威望非常高,治政近十年,与羌民接触最多的便是他,俨然已经超越了西海都督杨洪。
    其三,在西海郡,束发易服,改俗更言的化胡为汉工作进展非常缓慢。
    这并不是西海都督府官吏的不作为,而是西海独特的高原气候所造成的影响。
    许多读书人不愿意去西海郡,他们认为那是苦寒之地,去那跟流放没啥区别。
    因此,西海郡的化胡工作,进行的非常困难。
    张时在任已满,功评为甲上,调走升迁已是定局。
    那么,邓芝的安排就很麻烦了。
    将其调回内陆,并不是很合适。他在西海高原上已经呆了太久,回到内陆会不会出现身体状况不适?
    高原反应搁这时代,可是治不好的重病。
    要是邓芝回到内陆,出现身体不适,乃至重病,那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
    首先杨洪就会心生疑虑!
    其次,国朝各地官员又会怎么想?
    所以,邓芝接任西海都护,成了唯一的选择。
    杨洪首先安心了,毕竟挚友迟迟不能升迁,杨洪心里也不舒坦。
    而邓芝能力出众,任职长久,处理西海内政经验丰富,自己也放心。
    但麻烦就麻烦在贾诩的提议。
    西海都督府都督、都护杨洪、邓芝,同样都是益州人士。
    两个都督府,都是益州人士掌握大权。
    再加上大将军严颜,河西军区副将张任,益州人士在军中的权柄,显然过重。
    这种情况自己不愿意看到,百官也不愿意看到。
    所以不能于永昌置都督府!
    思考了一会后,高诚心中已经有了决策。
    分益州,另置宁州。
    这是历史上西晋灭蜀后,对庞大益州的分化。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吧!
    益州太大了。
    另置宁州,能完美解决眼前的问题。
    没错,大家以前都是益州人,但现在有了宁州后,谁还跟你是同州人士。
    也许以前的人脉、情分现在无法分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晚都会产生分裂。
    别的不说,益州人杰地灵,宁州就是一蛮荒之所。
    我益州人不推荐益州人士,推荐你一宁州的干嘛?
    以前是有点情分,可那是以前。
    此外,另置宁州,作为大周在南中地区唯一一个郡,吕凯、王伉自然水涨船高,升职进爵也就理所当然了。
    朝堂上反对的声音,也会减少很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割益州置宁州后,其他大州要不要分置?
    毕竟,多出一个大州,对于朝廷官员来说,利益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州布政司,上上下下多少位置呢。
    此外贾诩对于幽州地区的建议,也可以用划分新州,来解决部分问题。
    幽州辖区范围更为复杂,临渝以西诸郡,是幽州的精华地区。这几个郡有着数不清的关隘、军塞,配合连绵的群山,充为南部产粮区的屏障。
    而临渝以东,几十里外就是未来有着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位置,现在的临渝就是辽西走廊的起点,也是现今公孙度与刘备争战的主要地区。
    目前公孙度所掌控的地盘为辽东郡、辽西郡、辽东属国、玄莬郡、乐浪郡及带方郡。再加上夫余王的归顺,以及刚刚打服的高句丽新王伊夷模,可谓是威震辽土。
    当然,年龄也不小了。
    整体观看幽州舆图,就能发现幽州其实就是铜头铁骨豆腐腰。
    辽西走廊一旦被切,以东诸郡要么割据,要么就是被胡戎所占。而没了辽西走廊,幽州西部也就出现了严重的防御漏洞。
    而这,也正是刘备这两年来啥也不干,死命跟公孙度磕的原因所在。
    没有临渝,公孙度麾下大军就能长驱直入数百里,直逼蓟县。
    不过,在齐国与赵国大战无暇之际,刘备在冀州倒是取得了不少郡县,占领了河间全郡以及渤海北部。
    赵国中山国以及安平国,则是因为国朝大军的协防,没有让刘备得寸进尺。
    但即便如此,刘备也得到了许多人口、物资以及富饶的耕种区。
    好在时间不长,这些人口以及耕地想要转化为战争潜力,对于刘备来说还有一段路要走。
    况且,国朝也不会给予其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内部消化。
    ——————
    明武十四年。
    开年朝会上,正式确定了国朝第二个五年规划。
    即汇总各地物资,打造兵甲器械,征召民兵集训,全力为军队统一北方,消灭齐国、刘备等割据势力做准备。
    战争号角,正式吹响。
    与朝官员心中虽然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当消息正式确定下来后,激动的同时也多了分忐忑。
    战争代表着军功,军功则代表着加官进爵。
    同样,战争也代表着危机。
    休养生息的五年,国朝发展很快,尤其是长安。
    大量手工作坊、国属工坊,以及几乎取消的宵禁,对于长安这座国朝都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再加上没有战争的威胁,长安城内的娱乐场所正在迅速兴起。
    繁华,亦在腐蚀人心。
    当然,今日过后,刚刚冒头的娱乐行业必然惨遭痛击。
    朝会过后,高诚携姜纾、高龑出宫,来到了阎府。
    再次见到阎象的时候,高诚不禁间蹙紧了眉头,快步来到榻前,握住阎象干枯的手掌。
    阎象蓦然睁开眼睛,看到高诚的一瞬间,便想撑起身体。
    “阎相好好歇息,不必见礼。”
    高诚轻缓着拍了拍阎象的手背,安慰说道。
    说完,心中不禁惋惜。
    阎象仕于己时,不过壮年,恍然间业已迟暮垂垂。
    快二十年了吧!
    “晃眼间,爱卿事朕,竟已二十载矣。”
    高诚面容间扯出一丝笑容,感慨怀言。
    躺在榻上的阎象,也不禁回忆往昔,笑道:“是啊,尤记将军当年策马挥兵,英姿盖世。更忘不了陛下当初力排众议,委老臣国相之重。可惜,老臣无能,十余载来,未能助陛下一统天下,可惜,可惜啊!”
    “国朝有今日之盛,皆赖爱卿累年劳苦。今日,朕与杨相等,已下诏令,备兵统一北方。北方定,南方自望风归顺。”
    “如此甚好,甚好~”
    阎象面容间喜意更浓。
    高诚点了下头,继续说道:“爱卿还要好生休养,看着这乱世重归一统啊。”
    “有陛下及诸公卿在,老臣心中无忧。”
    阎象说完,缓了口气,继续言道:“只是,老臣尚有一言,还请陛下闻之。”
    “爱卿~”
    “陛下,灭齐,不能急于一时,可缓缓而图,需谨记当年袁绍之败。此外,南中雍慎,乃疥藓之痒。西鲜卑,步度根方为大祸,不可不防啊!咳咳……”
    阎象说完,面色骤然潮红,口咳不止。
    “咳,臣有幸,咳咳,仕于陛下,今…咳咳,今即去,亦奉良言,咳咳,不负,不负陛下隆……”
    言未毕。
    “阎相!”
    ——————
    阎象的离世,给正兴致冲冲准备战事的大周朝堂,浇了一盆凉水。
    大多数人都不清楚阎象的出身,但征西将军府出来的人,都很清楚阎象仕于陛下的前后。
    从被俘到雪藏,再到出仕,而后一步致国相,顺任中枢府令,直到病重致仕。
    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陛下和国朝。
    这一点高诚也很清楚。
    阎象最初只能算是降臣,自己破格提拔重用后,便兢兢业业的为高家基业贡献着自己的所有。
    “追赠阎相为陈国公,太傅,谥号文,配享太庙,以王礼厚葬。”
    作为国朝第一次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