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二)

推荐阅读: 万人迷师尊,徒弟各个想以下犯上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娇妻难哄,霸总轻点宠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青霜书穿:病娇孽徒休想以下犯上郡主是个乌鸦嘴牧神记第一序列我真不是乌鸦嘴星空古路姬紫月

    冯经纶参吴不知和俞珩一事,太子不敢擅自做主。
    虽不忍惊扰病中的俞铮,可兹事体大,他还是打算在请晚安时禀报此事,由俞铮亲自定夺。
    俞成靖满腹心事算计,所以也没注意到九曜宫外的花园里,俞悉檀正在那玩耍。
    直到妹妹跑过来,抱住他,他方才晃过神来。
    “皇兄,我朝你摆了好半天手你也不理,在想什么?这样聚精会神的。”
    “没想什么,我太累了而已。”
    俞成靖笑着抱起小妹,随意找了个借口答道。
    悉檀长大了,俞成靖抱她再不像抱一只小猫那样轻松。
    “像姑姑说得那般,你该让太子妃进宫来陪你,不然你自己在东宫,岂不没个贴心人照顾。”
    “你看看,多少天了,就穿这一身常服。”
    她伸手去摸太子的脸颊,说:“比以前还清减了许多呢。”
    这些话都是俞明宪在悉檀面前提起的。
    长公主明白,如今在宫里,就算是帝后,也不愿意为了维护太子妃就去唠叨太子,从而伤了母子、父子的和气。
    也就慈航公主童言无忌,对谁都不避讳,而且公主这个年纪正是爱学话的时候。
    只要常在她面前引导,她就会把这些话当成关怀说给太子听。
    兴许就能缓和太子与太子妃之间的隔阂。
    可长公主太不了解性情喜怒不定、心思深沉的女婿了。
    这番话让俞成靖神色忽地有些尴尬起来,让他觉得长公主在故意四处散播太子妃受冷落的闲话。
    不然,悉檀一个深居宫里的小姑娘怎会跑来劝他多接触太子妃。
    这段时间太后以他无子为由,下懿旨令礼部、宗正寺、钦天监共同筹备一场求子的仪式。
    长公主再这么推波助澜,岂不是让他这个太子颜面尽失,地位不稳。
    一时间越想越来气,越想脸越黑。
    “公主,咱们回去吧,天色也不早了,明日还要上学呢。”
    明鸾是陪着俞悉檀来给皇帝请安的。
    公主贪玩,请安出来后也不肯走,方才明鸾一直陪着她在花园那里折花、折柳条,编花篮玩儿。
    见公主跟太子叙旧,她就没有靠前,只是在旁边候着。
    可她听见悉檀的话有点让太子下不来台,便赶忙上前来打岔。
    俞成靖闻声一扭头,这才注意到她。
    较之前在集贤宫见面时的深衣裙裾不同,她今日穿了常服。
    翠绿色的半臂,间色裙子,颈间的项链珍珠颗颗饱满,其圆润柔美却不及那一张美人面。
    她身后是满圃开得正盛的牡丹,却不知谁比谁更娴美鲜妍。
    “我要跟皇兄在一起。”
    悉檀不肯,搂着太子的脖颈朝明鸾撒娇。
    “我还要等母后回来,跟她说会子话再走。”
    这几日贾太后身体微恙,她毕竟上了年纪,小病反应也大,舒后便常去侍奉。
    “娘娘得侍奉太后歇下才能回来呢,可现在天快黑了,我们不能再多留了。”
    “而且太子殿下还要进去见陛下呢。”
    俞铮在病中,歇得早,太子再被悉檀这么缠下去,恐怕一时半刻也脱不了身去办正事了。
    “明天一早我们再来给娘娘请安如何?”
    悉檀跟所有家里的独生女儿相同,都是被父母兄弟娇惯坏了的。
    她撅着嘴,赖在俞成靖怀里还是不肯走。
    太子见两人僵持,突然笑了起来。
    “我倒要看看长宁府小霸王如何能说服未央宫小魔头的。”
    明鸾将刚编好的小花篮拿到悉檀眼前晃了晃,果然她伸手要,“好漂亮的花篮。”
    “可是你说的,要跟我学怎么编,编好了把它挂在陛下的床前。”
    “现在花和柳枝都采好了,不如我们回去,明天一早把你亲手编的花篮拿给陛下和娘娘看,他们多喜欢呀。”
    悉檀心动了,立刻改口同意跟明鸾回去。
    那花篮编得属实漂亮,悉檀拿在手里十分喜欢。
    俞成靖见妹妹一下子被哄得如此服帖,有点佩服地说:“怪不得狸奴最粘你,你果然有办法。”
    其实悉檀挺孤单的,她生在宫里,也没有姊妹,与哥哥们年纪差得也多,更不能出去上学。
    身边不是宫女就是嬷嬷,根本也没有朋友、伙伴。
    因为宫规、礼制,她做什么都有限制,几乎是这不能去,那不能动。
    明鸾像她这么大的时候,都能玩出花来,每天至少十个心眼子都放在专研玩上。
    所以明鸾拿出什么来,悉檀都觉得稀奇,被拿捏得服服帖帖的。
    而且明鸾还有个跟屁虫弟弟,当惯了孩子王,应付一个小姑娘,她还是得心应手的。
    “之前我送的东西确实有些唐突,一时兴起,郡主莫怪。”
    俞成靖也想通了,玩笑归玩笑,可明鸾毕竟是长宁王府的郡主。
    且她不再是小女孩儿了,她已经到了婚嫁的年纪。
    身份、地位天然地赋予她一些权力。
    她的言语、喜好、行动势必会有一定的影响力。
    长宁王在潜邸时是皇帝的家臣,如今是皇帝最信任的公正纯臣,身为他的女儿,怎可能成为太子的‘冯谖’呢。
    即使太子是储君,那也是未来的皇帝,真正的公正纯臣只效忠现在的皇帝。
    处理呼延圣和微生寿时,明鸾送过‘阪上走丸’给他,俞成靖很喜欢这种默契,所以他才脑子一热。
    她倒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笑着说:“那条鱼很鲜美,公主吩咐做成鱼脍。”
    “那匹马公主也很喜欢,吩咐送去御马监好生养着了。”
    明鸾作揖拜别,再无别话。
    ……
    太子进寝宫时俞铮正在进药,俞珩则跪坐在榻下侍奉。
    俞铮忽地咳嗽起来,像是呛了一大口般。
    吓得太子一时慌乱,忙小跑过去,他跪在榻上,倾身给俞铮摩挲后背顺气。
    “快传太医过来!都传进来!”
    俞铮摆摆手阻止了,恢复后歪在床上倒了两口气,说:“无碍,就是药太苦,实在难以下咽,每次喝都往上哕逆。”
    太子忙端过蜜水来,给俞铮漱漱口。
    俞铮将擦嘴的绢帕丢进姚唯庸奉着的盘子里,说:“病去如抽丝,不知道还得喝多久。”
    俞成靖满脸担忧,“父亲,移驾离宫吧,离宫里的温泉能缓和您的腿疾。”
    “山里的气候您也更服一些,之前都好好地,回宫后就开始不豫了。”
    太子的孝心俞铮还是很满意的,他攥着儿子的手,说:“太后染了微恙,等她好一好,我再移驾。”
    “父亲不必担忧,儿臣留在宫里侍奉太后,您只管安心养病,切莫再劳碌圣体。”
    俞铮指着太子,笑着与俞珩道:“我这儿子倒是没有白养。”
    太子方才是情急,这会儿忙起身给俞珩见礼,称‘十三叔’。
    俞铮的床上放了个匣子,外头还搁着几封拆开的书信。
    俞成靖揣测这些都是俞珩带进来的,而且皇帝已经知道了冯经纶参吴、俞二人的事情了。
    因俞珩也在,俞成靖不知如何开口最好。
    他用余光稍稍乜了眼俞珩,硬着头皮说:“父皇,户部侍郎冯经纶——”
    俞铮摆手示意他坐下,说:“我都知道了,我还知道你已经着三司对冯经纶递呈的物证、人证初步的审讯、鉴定。”
    “吴不知这个人是潜邸旧臣,当年我亲自选拔的。”
    “十三也知道,我很器重他,他这个人很聪明,办事也办得漂亮。”
    “但他就有一点不好,就是太爱财。”
    俞铮半哀半哂地哼了一声,说:“当官没有不爱财的,不爱财也爱权、爱色,哪怕不爱俗物,他也图名,沽名钓誉之辈也数不胜数。”
    “朕赏给吴不知不少钱,为了让他能好好当差,朕给过他几万银子补贴家用。”
    “但他呢,还是要行勾结之事。”
    “从吏部去了户部后,就勾结那些个富商巨贾谋好处。”
    “如今卓党要斗他,攥住了他的把柄,朕怎么可能视而不见呢。”
    “朕若投鼠忌器,太子你日后怎么澄清吏治?连潜邸出来的人都是大贪,你都不敢动,你还能动得了谁。”
    “卓党、外戚的人你更是一个也别想动。”
    俞成靖默默听着俞铮的训话,但他心里不明白,为何皇帝只说吴不知,一句话也不提长宁王。
    他知道皇帝对长宁王宠信非常,但不至于无视长宁王家眷行勾结贪腐之事。
    正在太子满腹犹疑之时,俞铮将床上的一封信递给他。
    “冯经纶也不是什么好料,他参吴不知就罢了,算是狗咬狗,死前捞个垫背的。”
    “可这个混账,还诬陷你十三叔,就是浑水摸鱼替卓党打压朕。”
    太子浏览了遍俞铮给他的东西,是一封家书,其风格明显是徐王妃与其姐徐安人往来的信函。
    自接到举报后,大理寺的密使已经从徐安人手里获得了大量的,几乎是全部的姐妹俩往来的书信。
    为了不出差错,俞成靖几乎读了每一封。
    至少从笔迹、措辞、语气上难以证明书信是假的,而且还有官驿传递书信的相关记录。
    除非徐王妃和徐安人能拿出更有力的证据,不然目前获得的书面证据是无法推翻的铁证。
    但皇帝能如此笃定长宁王是被冤枉的,一定有内情。
    太子看向与自己对坐的俞珩,期待他的回答。
    “殿下,内子行事向来谨慎,当年远距离的传递家书时就曾对臣说过,朔州形势复杂,敌、匪众多,战乱频繁。”
    “书信这种文书,很容易被截获利用,于己不利。”
    “臣觉内子的话甚有道理,便教给她一种标记。”
    “这种标记还是当年军营里传递文书时防伪用过的。”
    当时凉贼细作很多,军中防伪的标记更换频繁,俞珩便将军中淘汰下来的一种教给了徐慕欢。
    太子醍醐灌顶。
    如果徐王妃每封信都做过防伪标记,那徐安人手里的信每封都会有,没有的信就是不知情的人蓄意陷害,混杂进去的。
    俞珩又说:“臣的姨姐徐娘子曾到过朔州,这件事陛下是知情的,沿途驿站也有过所记录为证。”
    “自那年起,徐娘子被臣的内子说服,寄来的书信也带有标记。”
    其实太子也犹疑过,徐家姊妹若以权谋私,入京后,他们既有传递信息的亲信家丁崔护,为何还要落笔成文留下后患,这明显不符合逻辑。
    但人证、物证都在,他只能先接受,再在案件审理时慢慢解惑。
    俞珩当场让太子验证,令小太监取来一支女子描眉常用的炭笔。
    书信翻过来,每张信纸依次稍稍错开叠放好。
    用炭笔轻轻描画纸张边缘,很快出现一个九工篆的印记,是用透明的蜡,拿极细的笔尖写上去的。
    而且九工篆的图形也是当年军中淘汰不用的密押,有当年的密押本为证。
    因为是炭笔所描,且拆信人描的很轻浅,放置多年又几经摩擦,炭黑几乎都煺去。
    即使有痕印,也是模模糊糊极淡的。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手指留下的脏印,或是渗透的墨渍淡去。
    若是利于自己的信做标记,不利于自己的信不标记,那为何不焚毁呢。
    没有标记的信件就不足以作为证据。
    而且若所有勾结贿赂的信件都没有标记,是不是也意味着有混杂陷害的可能,需近一步查证。
    太子顿时对徐王妃心生敬意。
    她竟如此小心谨慎,甚至在十几年前就预料到此等风险,还费心标记下文书防伪的痕迹。
    让今时今日意图诬陷她的人不攻自破。
    果然是个奇女子。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