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路是修了,富在何处?

推荐阅读: 娇妻难哄,霸总轻点宠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青霜万人迷师尊,徒弟各个想以下犯上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牧神记书穿:病娇孽徒休想以下犯上郡主是个乌鸦嘴第一序列星空古路姬紫月最是光阴留不住

    第603章 路是修了,富在何处?
    辽东和高丽交界这一带,情况复杂。
    本身就是两国边境,当地又有诸多少数民族。
    大明虽在辽东建立了诸多卫所,但那边多山地,气候寒冷,想要往高丽那边推进,也遭到一些阻力。
    所以,还是要把现有的卫所管控好。
    前一阵子,盖州卫指挥使上书说自己生了病。
    朱元璋在考虑,万一此人病重,派谁去接替。
    ……
    正月二十。
    春寒料峭,晚上,陆知白正在书房,长随忽然送来一封急信。
    信是他在郑州的学生王青山所写,字迹潦草,显然是在匆忙中写就。
    陆知白看过之后,眉头微微一挑,倒有一丝意外。
    原来开年之后,修路的工地上工人不足。
    有许多民夫和工匠,做了逃工。
    甚至有的人原本已经来了,但抵触情绪强烈,又偷偷逃跑。
    现在天气冷,修路是困难的,但可以准备材料。
    王青山说:
    “有人暗中煽动,说国库没有钱了,很快连每天的口粮都发不上,这路还要修三四年,种不了田,还得自带干粮……”
    陆知白闭着眼睛思索,微微一笑。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突然的变故,背后必定有人指使。
    “妙啊,一石二鸟之计……”
    看起来是针对修路,但实际上谣言既然是“国库没钱”,那么其实针对的是国债兑付!
    但如今,修路也受到了影响。
    修路工程是他一手推动的,从应天到西安的水泥路,不仅是南北交通的纽带,更可以极大的促进大明经济发展。
    然而,工程浩大,耗资惊人,如今又遭遇劳工抵制,若不能及时解决,只怕前功尽弃……
    陆知白随后就凝神思索,该如何应对。老朱很快就会过问此事的。
    朱元璋得知消息也很快。
    第二天下午,就叫了一批人召开经济工作会议。
    武英殿内,地龙暖热,却驱不散殿内凝重的气氛。
    朱元璋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殿内的群臣。
    户部工部的尚书、侍郎、郎中、主事,以及都察院度支监的官员们,分列两侧,个个神色肃然。
    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透着威严:
    “咱近日盘查国库,照眼下的情况,国债兑付还是有点压力。
    谁知道岔子出在别处,修路的工程,民夫逃工,谣言四起,说什么国库没钱,连口粮都快发不上了!”
    在场的有些人,还是刚听说这个事,神色顿时更加凝重了。
    有些人暗暗的看了陆知白一眼。
    朱元璋的手指在桌面上敲得哒哒响,说:
    “国库有些吃紧。当务之急是削减开支,暂停一些没那么紧急的工程,来缓解压力……”
    他的神情倒没有异样,因为这种缓工的事情,实在是司空见惯寻常事。
    这三年间,修路的规模,已经缩减了一次。
    “工部,回去了好好查查,有什么项目能停或缓的。这都是为了筹备国债兑付。
    咱实在不愿为此事加印太多宝钞,导致宝钞贬值!这样的事,有一就有二,岂不是会滋生更多问题?”
    工部尚书薛祥,拱手应是。
    有些老臣垂眼盯着自己的鞋尖,心中却在想,到底是为了国债还是想要筹备军费?不会又想备战吧……
    朱元璋接着说:“还有修路这事,一看这三年的总支出,着实令人吓了一跳!”
    他眉头微微皱起,明显有些不满。
    众人都在察言观色,飞快的揣摩圣意。
    户部尚书滕德懋看了陆知白一眼,道:
    “陛下,臣以为,既然国库吃紧,修路工程耗资巨大,不如暂缓,待财政宽裕再行续建。
    眼下,当以稳定国债兑付为重,切不可因修路而动摇国本……”
    陆知白心中明白,这是求稳的办法。
    这条水泥路,现在看来就是一个大坑,花费巨大。
    万一真的持续投入,成了亏本买卖,那当然是有人要背锅。
    工部尚书薛祥也附和道:
    “滕尚书所言极是。修路虽利在长远,但眼下国库压力巨大,不如暂缓,待财政宽裕,再行续建……”
    部门老大都表态了,自然是有人跟着附和。
    朱元璋微微点头,却并不表态,目光转向陆知白,问道:
    “广智侯,修这条路,是你一手推动的。
    你之前说‘要致富,先修路’,如今路都修了一半,富,又在何处啊?”
    陆知白从容拱手答道:“陛下,修路工程虽未完成,但带动效应已初见成效。
    从应天到郑州的路段,已使得南北货物流通加快,沿线城镇商贸活跃,百姓收入也有所增加。收取的过路费,虽然不多,但胜在细水长流。
    只是,这些效益尚未形成体系……臣正准备上书详陈。”
    朱元璋眉头微皱,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耐:
    “咱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大效果,不是这些小打小闹!”
    陆知白便说:“据臣所知,江南这一带的水泥路,得到较好的利用,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但是越往北,效果就越差……”
    “咱就直说了,”朱元璋也不与他们废话,“这个路修好之后,南北通畅,确实是咱希望的。
    但是花销又太多了。你们觉得,如何能尽量的两全其美?”
    既要,又要。
    殿内一片沉默,众人面面相觑,无人敢轻易开口。
    思量一阵,工部尚书薛祥小心翼说道:
    “陛下,应天到西安路途遥远,一直以来,修路工程都是分段进行。
    如今从应天到郑州,已修了一千里,堪称前所未有的壮举了。
    不如,第一阶段就此结束,待日后国库充裕,再行续建?”
    陆知白一听,就笑了,问道:
    “国库什么时候能充裕?国家这么大,每年都有这样那样的花销。但收入渠道也就那些,又没有什么本质的提升……”
    薛祥有些无语的望着他,说:“有些花费,是因为工程,造完了不就好了吗?”
    陆知白却不赞同,说:
    “发展带来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第一要义是发展。
    就好比给一百个人分饼,怎么分配固然重要,但想要都吃饱肚子,还是得把饼做大一些……”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