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推荐阅读: 三寸人间周玄机姜雪大楚最强姑爷反派剧本:女主们人设崩塌兽魂无双妙医圣手末世:只有我不被丧尸攻击东晋北府一丘八我与她合租的日子段凌天小说免费阅读

    “作为在上海求学的东山人,出门在外,我们要互帮互助!好了,联谊会到此结束!大伙儿,可以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吧!”
    也就一个多小时,老乡联谊会结束了,很是迅速。
    没有后续的饭局,也没有互相奉承攀比。
    离开的时候,每个人都拿到了一份手抄的联系方式。
    “孔令莹,周末打算怎么度过?”林峰问道。
    “周末学校的图书馆不开放,我想去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看看,听说那里有很多书!你呢?”孔令莹问道。
    “我也要去南京路。”林峰说道。
    “你也去南京路,去干什么?”孔令莹问道。
    “买点东西。”林峰说道。
    “那好,一起去?”孔令莹问道。
    “行啊。”林峰说道。
    “那你在大礼堂前,等我一会儿,我回宿舍拿点东西。”
    十多分钟后,孔令莹背着一个斜挎包走了过来。
    “林峰,你都混上自行车了?”孔令莹说道。
    “跟本地同学借的。”林峰说话间,跨上自行车,“走吧,上车!”
    孔令莹绕着自行车走了一圈,“林峰,你人缘够好的,这自行车和新的一样!”
    然后坐在后座上,“走,出发,先去你们学校看看!”
    “好,正好顺路!我带你去游览下上海最好的大学。”林峰说道。
    “不是说好,去你们学校,怎么还在我们学校逛,干嘛!”孔令莹回道。
    这思维反应速度,难怪祝成都会那样木讷。
    林峰左脚一撑地,右脚一蹬,自行车就上路了。
    在同济大学游历一番,恰好临近中午,两人便在学校食堂买了几个包子,当做午饭。
    ……
    两个多小时,两人来到了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前。
    人来人往,大有踏破门槛之势。
    动乱结束,人们重新有了读书学习的自由。
    林峰从包里掏出那本上海交通地图册,“孔令莹,我就不进去了,回去的时候,你用这个交通地图。”
    孔令莹接过地图册,“这个不错!下周末,我再还给你!”
    说完,她便进了书店。
    周末的南京路,人真是多。
    本地人、外地游客,南腔北调,颇为热闹。
    去徐杨家做客,不能空着手去,林峰打算去百货商店买了一些副食糕点。
    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绿灯时,背后有人拍了他一下。
    他回头一看,“徐青!你怎么在这?”
    徐青指着身后的两位女生,“我和我同学,来逛街。林峰,你怎么在这?我姐呢?”
    两位女生向林峰,笑了笑。
    “你们好!”林峰也挥挥手,打着招呼,然后对徐青说道:“你姐上午就回家了,我过来买点东西。”
    “我看看,你买的什么!”
    徐青从自行车把上,拿下一包糕点,“玉姐、夏姐,尝尝上海的糕点——方糕。”
    “小青,我们怎么好意思,这是他刚买的。”
    “没事,他叫林峰,不用把他当外人!”徐青转过身,问道:“是不是啊?林峰同学。”
    林峰点头说道:“嗯,你们是徐青的同学,大家都算朋友。”
    “那我们不客气了!”
    “跟我还客气!玉姐、夏姐,那我就不陪你俩了,回学校直接在下车地方,路对面就有公交。”徐青说道。
    “好,拜拜!”
    看着两位女同学离开了。
    徐青走到自行车前,翻看着其他糕点,“林峰,你买的这些糕点拿不出去手!我带你去淮海中路,买些更好的!”
    淮海中路的糕点,林峰想到一个牌子,老大昌。
    张爱玲的小说里,曾经描述过一种小面包,‘特别小些,半球型,上面略有酥皮,下面底上嵌着一半半寸宽的十字托子,这十字大概面和得较硬,里面搀了点乳酪,微咸,与不大甜的面包同吃,微妙可口’。
    小资生活,一杯咖啡,一碟小面包,坐在窗前等着太阳下山。
    老上海人恐怕是全国最爱吃西点的一群人,他们传统上爱吃生煎馒头、油条粢饭。
    但从过门被迫打开的那一天,就受到外国的文化冲击,也就离不开掼奶油、白脱面包、栗子蛋糕。
    遗憾的是,美食领域的优胜劣汰,总是与时代挂钩。
    但在不少从******熬过来的人心里,一个白面馍馍,都比现在那种高级饭店里的一道提拉米苏更加美味。
    每一个年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
    而喝着咖啡,吃着老大昌的裱花蛋糕,就是此时上海人的生活习惯。
    不过五分钟,林峰便载着徐青,来到了老大昌食品厂售卖窗口。
    排队的人,可是真多!
    从门口一直排到了路口拐角,三十多个人。
    “徐青,排队的人有些多啊!”林峰说道。
    “我有办法!跟我来!”
    林峰停好自行车,便跟在徐青身后,走进了蛋糕店。
    徐青朝一位正在做蛋糕的男青年喊道:“黄师傅!”。
    “哎!小徐同志!来买蛋糕?”黄师傅回道。
    “嗯!我爸让我来,买一个12寸的蛋糕!”徐青说道。
    “来的真巧!在等我两分钟,马上就好!你先去开收据!”黄师傅转头朝着收费处的一位小姑娘喊道:“小张!”
    “哎!黄师傅!”
    “先帮这位女同志开个12寸的!”
    “好的,黄师傅!”
    “林峰,糕点票,我给你付了,钞票你自己来付,九块八角。”徐青说道。
    “好!”林峰掏出一张大团结,给了徐青。
    上海人的工资普遍是三十六元,一个裱花蛋糕划掉了四分之一,着实不便宜。
    几分钟后,蛋糕就做好了。
    徐青拎着蛋糕,大手一挥,“走,回家!”
    林峰跟在她身后,一起出了门,“徐青,我听你姐说,你大哥要回来。”
    “真的!?”徐青听了,有些惊讶。
    “你大哥,多久没回来了?”林峰问道。
    “我很小的时候,他就出国了,估计有十多年了!”徐青回道。
    “十多年?一直没有回来?”林峰问道。
    “没有回来过,不过七四年,我大哥结婚的时候,我爸去了一趟岛国。”徐青回道。
    “那你二哥是做什么的?”林峰问道。
    “我二哥人在香江,开了一家公司。”徐青回道。
    林峰有点想明白了,民国那会儿,资本家将儿女们分散到世界上各强国,像漂亮国、大嘤国、岛国。
    投资界有一句至理名言,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同样,社会动荡,有远见的资本家,在经济市场上打拼的同时,也开始了押宝。
    孤注一掷,是不可能的。
    讲究的是,枝繁叶茂,遍地开花。
    民国时期的最着名的三姐妹,何况不是这种选择。
    因为不同的立场和信仰,各自都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自然换来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徐家也是如此,大儿子去了岛国,二儿子去了香江,三儿子留在国内。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