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李延庆献策(上)

推荐阅读: 三寸人间周玄机姜雪妙医圣手兽魂无双反派剧本:女主们人设崩塌东晋北府一丘八陈元昭许瑾瑜最强篮下霸王大楚最强姑爷末世超级农场

    钓鱼执法比李延庆预想的还要成功。
    昨夜发现被人跟踪,仅仅过了一天,乌衣台就顺藤摸瓜查清了跟踪者的去向:赵府。
    开封有很多个赵府,但跟踪者进入的赵府比较特别,是许州节度使赵匡胤的府邸。
    得到答案后,李延庆没有丝毫的意外,赵家本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而赵家拥有一支密探部队也不令李延庆意外。
    节度使嘛,培养点密探什么的很正常。
    李家能有,赵家自然也能有。
    而且李家还不止李延庆手下的乌衣台,李重进也培养了不少的密探。
    不过李重进手中的密探一般是用在战场或者敌国,基本不用来搞内斗。
    很显然,赵家的密探干的事情和乌衣台比较类似,是专门用来针对“自己人”的。
    “郎君,赵家的这支密探部队人数不少,粗略估计有八十人上下,想来不止郎君被追踪,吴家那边肯定也免不了,属下以为,在此紧要关头,应当先下手为强。”乌衣台督察部长刘从义闲了有一阵子了,手现在非常痒,想开开荤。
    李延庆对这一提议先是表示肯定:“你这提议不错,这支密探的确是个隐患。”
    而后他又摇了摇头:“可以现在的开封城的情况,绝非动手的好时机。”
    本来这开封知府是吴廷祚,有他罩着,李延庆要想在城里搞点小规模动作是没啥问题的。
    可随着吴廷祚被调入枢密院,原副知府昝居润接替了知府一职。
    此人是郭荣的幕府旧臣,与李家一向不怎么对付。
    在此人的眼皮子底下,李延庆还真得小心谨慎起来。
    乌衣卫们虽然都是身经百战的个中好手,可面对国家机器终究力有不逮,现在这时候可不宜轻举妄动。
    刘从义对此感触颇深:“郎君说得是,现在这城里可谓是风声鹤唳,开封府的那帮差役是整日整日在街头巡视,委实不好动手。”
    李延庆笑了笑:“呵,还会用典故了,看来你最近没少读书。”
    “闲来无事,就只能翻翻书了。”刘从义也跟着笑了,多少带点勉强。
    连他这样的老大粗都闲的开始读书了,足可见现在的乌衣台有多闲。
    四方战事平息,乌衣台外派至敌国的密探也就跟着收了回来。
    各地乌衣台办事处的建立也基本告一段落,整个乌衣台从扩张期转入平稳期,需要处理的事情自然也就少了。
    李延庆收起笑容,吩咐道:“那你继续回去翻书,多读点书总是好的,你总不能一辈子就当个乌衣台的部长,记得让弟兄们随时做好听命的准备,无聊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了。”
    “是,属下定不负郎君所托。”
    刘从义拱手行了个礼,正要转身离去,突然又想起了什么,问道:“郎君,跟着你的那个夯货呢?他现在还在府外盯着呢,要不要......”
    “不必了,就让他盯着吧。”李延庆目光一凝:“正好看看赵家接下来如何出招。”
    黄昏时分,李延庆再度抵达范府门前。
    今日,他顺顺当当地进了门,也顺顺当当见到了范质,还喝到了范质妻子奉上的凉茶。
    范府目前没有聘用侍女,一应接待工作都是看门的老仆以及范质的妻子来负责。
    轻轻抿了口凉茶,范质将茶碗放回桌上:“李三郎,本官时间有限,不如开门见山。”
    李延庆在这时候登门拜访,目的都是明明白白写在脸上的。
    范质本不想见,但李家的面子毕竟摆在那里。
    更何况范质在滁州高锡通敌案,以及洛阳韩伦案这两个案子上都欠了李延庆人情,李延庆呈上的名帖他是实在不好拒绝。
    范首相为官两袖清风,唯一的“缺点”就是要脸,与这个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既然范质都这么说了,李延庆也就不再绕弯子:“在下正是为调镇一事而来。”
    “那李三郎可就找错了地方,本官虽然兼着参知枢密院事,可枢密院的一应公务本官向来是不怎么过问的,这调镇一事如今由两位枢相负责,李三郎若想为令尊谋求个好节镇,不妨去拜见两位枢相。”
    名帖范质是收下了,李延庆他也确实见了,但见面归见面,不代表他就一定要帮李家这个忙。
    按照范质这打太极的意思,李延庆喝完桌上的凉茶就可以告辞了。
    范质这番态度李延庆是早有预料,他不慌不忙道:“相公,在下并非为家父而来,而是为献策而来。”
    “说来听听。”范质并未表露丝毫的不耐烦,反而是一副饶有兴致的模样。
    范质从窦仪那了解了洛阳韩伦案的始终,清楚地意识到李延庆确实拥有非同一般的谋略。
    自接过权柄以来,范质就一直为了平衡棋局而殚精竭虑。
    无论是赵匡胤调镇许州,亦或是吴廷祚重返枢密院,都出自他的手笔。
    哪怕这两条人事调动郭荣都不置可否,但在范质的坚持下还是付诸了实际。
    可即便是范质自己,也无法笃定自己的大胆调动就一定正确。
    有些调动在现在看来或许是合理的。
    但在未来呢?在郭荣宾天的未来,在幼帝继位的未来,这些人事调动就一定正确吗?
    这正是范质头疼之处,他既要操心眼下,还要忧心未来,每一步都走得不够笃定。
    在二十五载宦途生涯中,范质还从未面临眼下这等困窘。
    换个说法,现在的范质陷入了迷茫之中。
    他虽一人之下、位高权重,但他终究也是人,绝非万能的神明。
    是人就会犯错,是人就有不擅长的事情。
    你要范质当一位和平年间的治国宰相,这天下确实没人能强过他。
    可你若是让他在动乱不堪的时代保全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他还真不一定有这个能耐。
    说到底,他没干过这个啊,他一直以来走的就是治国文官的路线。
    当然,范质是个能看清自己的聪明人,他很清楚自己的缺陷所在,所以他有意地并未过多参与枢密院事务。
    当李延庆声称要献策时,范质下意识地就想听听这位李家三郎的高见。
    哪怕李延庆是带着目的而来,但听一听总归没有坏处。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