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推荐阅读: 牧神记、 无上丹尊、 我的徒弟都是大反派、 领主之兵伐天下、 次日曙光、 三界血歌、 我与她合租的日子、 赤血邪珠之妖乱君怀、 夜天子、 秦朗林馨儿、
(纯属虚构,历史架空,都是白话文,脑子寄存处)
数日未见,犹如隔了三个秋天般漫长。
然而,当两人的目光交汇时,那一瞬间,仿佛时间都凝固了。他们并没有像情侣那样含情脉脉地对视,而是在短暂的对视后,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袁绍的笑容中透露出一种释然,仿佛见到袁术的那一刻,他心中一直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而袁术的笑声则显得有些狡黠,似乎这三天的操劳即将迎来收获的时刻。
这两人此次联手一同策划了贪墨诸侯联军粮草的行动。这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却蕴含着深意。一旦成功拿下这批粮草,不仅可以充实他们自己的本钱,更能借此削弱这些联军诸侯的实力。
参与此次会盟讨伐董卓的诸侯,大多是袁术和袁绍周边的势力。其中,除了山阳太守袁遗与他们有亲戚关系外,其余的都不过是外姓敌人而已。尽管他们表面上联合起来,但实际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家最终还是要分道扬镳,各回各家的。既然如此,这些粮草与其还给那些诸侯,倒不如干脆一把火烧掉,让谁也得不到。然而,仔细一想,将这些粮草付之一炬实在是太可惜了,毕竟它们都是珍贵的资源。
归还等于资敌,烧毁等于浪费。
于是,一个更为“明智”的想法涌上心头:与其毁掉这些粮草,不如趁此机会将它们全部据为己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粮草被他人利用,还能让自己从中获利。当然,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贪墨行为,但在这个乱世之中,道德和良心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然而,比起贪墨粮草而言,烧毁粮草只是一种极端的手段。
大汉之所以会走向衰落,世家的垄断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最为致命的还是东汉末年的天灾。那场可怕的天灾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正是因为天灾的肆虐,百姓们才会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与张角一同起义,试图通过反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时期,粮食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它比黄金还要珍贵得多。
为官者,其目的往往是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和权力。在这乱世之中,清廉不仅难以实现,甚至可能会让人死得更加凄惨。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稍有文化底蕴的知识分子们,大多都已经能够对天下局势有个大致的判断了。
如今的天下大势,董卓手握天子刘协,坐镇长安,表面上看,这天下似乎仍然是大汉的天下,但实际上,大汉早已是外强中干,名存实亡。天下虽然名义上姓汉,但实际上,真正掌控天下的,却是董卓。
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定局。想要依靠那还未成熟的刘协去战胜董卓,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且不说刘协是否有能力分辨朝廷之上的忠臣与奸臣,单是让他扶起这即将倾倒的大汉江山,就已经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与其让刘协有机会翻盘,重新缔造大汉王朝,倒不如让他舒舒服服地躺在自己的龙榻上,沉浸在美梦中。毕竟,相较于残酷的现实,梦境更能让刘协实现他所有的幻想。
如今,天下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尽管每个诸侯的开局各不相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为自身谋取利益。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袁术决定与袁绍共同商议各项事宜。两人会面后,详细讨论了当前局势以及应对之策。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权衡,他们最终达成了共识。
然而,时间紧迫,袁术不能在此久留。他深知,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亲自去操持。因此,在与袁绍商榷完各项事宜后,袁术便匆匆离去。
对于袁术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等待。他需要耐心等待袁绍那边的筹谋取得成功,只有这样,他袁术才能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送别了袁术后,袁绍站在大堂内,他的目光凝视着袁术离去的方向,仿佛还能看到那个身影渐行渐远。他静静地站着,一动不动,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终于,袁绍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口气像是憋了很久,其中包含着释然、感慨,还有一丝淡淡的忧虑。他喃喃自语道:“终于一切都要尘埃落定了呀。”这句话既是对刚刚送别袁术的感慨,也是对未来局势的一种预判。
袁绍挥了挥手,召唤来了在不远处伫立把守的士卒。那名士卒见状,立刻小跑过来,动作迅速而利落。他来到袁绍身前,弯腰低头,恭敬地抱拳行礼,说道:“主公不知有何吩咐?”
袁绍看着眼前的士卒,眼中闪过一丝威严,他缓缓说道:“去,让人通知各个诸侯,就说我袁绍要在袁府召开宴会,务必通知到每一个诸侯。”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那名士卒连忙应道:“诺!”他的回答干脆利落,显然对袁绍的命令非常重视。在得到指示后,士卒依旧保持着礼仪,后退了几步,然后才转身离去,前去组织人手通知各个诸侯。
对待麾下的士卒,袁绍和袁术如出一辙,仅仅是按照规定足额发放粮饷而已。然而,袁绍麾下的将领数量众多,其中大部分都是世家子弟。这些世家子弟仗着自己的背景和地位,肆意贪污受贿,导致最终落到士卒手中的钱财大幅缩水,几乎可以说是被腰斩过的价格。
尽管士卒们遭受着如此严重的剥削,但由于将领等各级官员之间相互制衡以及采取强硬手段进行镇压,他们只能敢怒不敢言。面对这种情况,袁绍并非完全不知情,他对这些问题其实是有所察觉的。
然而,袁绍对此却毫不在意。在他的观念中,名门望族的支持远比那些普通士卒更为重要。即使他清楚地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也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毕竟,要统领三军,他还需要仰仗这些世家子弟的力量。
数日未见,犹如隔了三个秋天般漫长。
然而,当两人的目光交汇时,那一瞬间,仿佛时间都凝固了。他们并没有像情侣那样含情脉脉地对视,而是在短暂的对视后,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袁绍的笑容中透露出一种释然,仿佛见到袁术的那一刻,他心中一直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而袁术的笑声则显得有些狡黠,似乎这三天的操劳即将迎来收获的时刻。
这两人此次联手一同策划了贪墨诸侯联军粮草的行动。这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却蕴含着深意。一旦成功拿下这批粮草,不仅可以充实他们自己的本钱,更能借此削弱这些联军诸侯的实力。
参与此次会盟讨伐董卓的诸侯,大多是袁术和袁绍周边的势力。其中,除了山阳太守袁遗与他们有亲戚关系外,其余的都不过是外姓敌人而已。尽管他们表面上联合起来,但实际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家最终还是要分道扬镳,各回各家的。既然如此,这些粮草与其还给那些诸侯,倒不如干脆一把火烧掉,让谁也得不到。然而,仔细一想,将这些粮草付之一炬实在是太可惜了,毕竟它们都是珍贵的资源。
归还等于资敌,烧毁等于浪费。
于是,一个更为“明智”的想法涌上心头:与其毁掉这些粮草,不如趁此机会将它们全部据为己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粮草被他人利用,还能让自己从中获利。当然,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贪墨行为,但在这个乱世之中,道德和良心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然而,比起贪墨粮草而言,烧毁粮草只是一种极端的手段。
大汉之所以会走向衰落,世家的垄断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最为致命的还是东汉末年的天灾。那场可怕的天灾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正是因为天灾的肆虐,百姓们才会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与张角一同起义,试图通过反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时期,粮食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它比黄金还要珍贵得多。
为官者,其目的往往是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和权力。在这乱世之中,清廉不仅难以实现,甚至可能会让人死得更加凄惨。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稍有文化底蕴的知识分子们,大多都已经能够对天下局势有个大致的判断了。
如今的天下大势,董卓手握天子刘协,坐镇长安,表面上看,这天下似乎仍然是大汉的天下,但实际上,大汉早已是外强中干,名存实亡。天下虽然名义上姓汉,但实际上,真正掌控天下的,却是董卓。
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定局。想要依靠那还未成熟的刘协去战胜董卓,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且不说刘协是否有能力分辨朝廷之上的忠臣与奸臣,单是让他扶起这即将倾倒的大汉江山,就已经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与其让刘协有机会翻盘,重新缔造大汉王朝,倒不如让他舒舒服服地躺在自己的龙榻上,沉浸在美梦中。毕竟,相较于残酷的现实,梦境更能让刘协实现他所有的幻想。
如今,天下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尽管每个诸侯的开局各不相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为自身谋取利益。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袁术决定与袁绍共同商议各项事宜。两人会面后,详细讨论了当前局势以及应对之策。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权衡,他们最终达成了共识。
然而,时间紧迫,袁术不能在此久留。他深知,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亲自去操持。因此,在与袁绍商榷完各项事宜后,袁术便匆匆离去。
对于袁术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等待。他需要耐心等待袁绍那边的筹谋取得成功,只有这样,他袁术才能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送别了袁术后,袁绍站在大堂内,他的目光凝视着袁术离去的方向,仿佛还能看到那个身影渐行渐远。他静静地站着,一动不动,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终于,袁绍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口气像是憋了很久,其中包含着释然、感慨,还有一丝淡淡的忧虑。他喃喃自语道:“终于一切都要尘埃落定了呀。”这句话既是对刚刚送别袁术的感慨,也是对未来局势的一种预判。
袁绍挥了挥手,召唤来了在不远处伫立把守的士卒。那名士卒见状,立刻小跑过来,动作迅速而利落。他来到袁绍身前,弯腰低头,恭敬地抱拳行礼,说道:“主公不知有何吩咐?”
袁绍看着眼前的士卒,眼中闪过一丝威严,他缓缓说道:“去,让人通知各个诸侯,就说我袁绍要在袁府召开宴会,务必通知到每一个诸侯。”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那名士卒连忙应道:“诺!”他的回答干脆利落,显然对袁绍的命令非常重视。在得到指示后,士卒依旧保持着礼仪,后退了几步,然后才转身离去,前去组织人手通知各个诸侯。
对待麾下的士卒,袁绍和袁术如出一辙,仅仅是按照规定足额发放粮饷而已。然而,袁绍麾下的将领数量众多,其中大部分都是世家子弟。这些世家子弟仗着自己的背景和地位,肆意贪污受贿,导致最终落到士卒手中的钱财大幅缩水,几乎可以说是被腰斩过的价格。
尽管士卒们遭受着如此严重的剥削,但由于将领等各级官员之间相互制衡以及采取强硬手段进行镇压,他们只能敢怒不敢言。面对这种情况,袁绍并非完全不知情,他对这些问题其实是有所察觉的。
然而,袁绍对此却毫不在意。在他的观念中,名门望族的支持远比那些普通士卒更为重要。即使他清楚地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也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毕竟,要统领三军,他还需要仰仗这些世家子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