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外出考察
推荐阅读: 第一序列、 绑定乌鸦嘴系统(穿书)、 郡主是个乌鸦嘴、 清穿红楼:林氏长女有张乌鸦嘴、 我的游戏副本是三国、 我真不是乌鸦嘴、 八零小甜宝她有乌鸦嘴、 神医王妃有乌鸦嘴、 万人迷师尊,徒弟各个想以下犯上、 书穿:病娇孽徒休想以下犯上、
来只是随口说说,翟中博意思让刘景民帮忙请假,目的是自费旅游,这下好了,刘景民办成了外出考察,不去都不行了。htt://..
也不是什么重要事,他们拖延了两天,才慢慢动身。在刘景民的催促下,他们才各自取了几件衣服,和生活用品,就准备出发了。
出发前,家里人又是准备这,又是准备那,千叮咛万嘱咐,反而让人手脚忙乱,无从下手。直到坐上火车,两个人才相对一笑,感觉轻松了许多。
几分钟后火车离开了车站。陇海铁路线贯穿整个城市。铁路把城市分为南北两半,两座立交桥是南北通行的主要枢纽。
其它的平交十字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每当火车通过,路上红灯信号亮起,路两边的桅杆落下挡住行人,同时发出~铛!铛!铛~的警报声,火车顺利通过后,绿灯亮起,桅杆升起,路两边开始通行无阻。
火车缓缓在城市中通行,铁道两边的棚户区到处可以看到晾晒的衣裤。棚户区的居民建国前就来到了这里,当年他们下了了火车就住在了铁路两边,时刻等待着回家的。不料,这一等就是几十年,现在他们已经融入到了城市之中。看来不管什么样的变迁,都阻挡不了生活的脚步。
驶出城市,火车开始提速,窗外的景物慢慢被抛到了身后,不到一天功夫,火车已经穿过了许多城市。傍晚,火车开进深山。
这时的山脉还有南方山脉的特征,绿色的植被覆盖整个山脊,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
晚霞在西方天空降临,半轮红日徐徐落下,远处城市的零星灯光若隐若现。星光点缀着夜空,是它不让夜晚再那么孤寂。
列车上的乘客东倒西歪,睡姿千奇百怪,乘务员,乘警,不时穿梭在每节车厢。卧铺车厢并不是那么凌乱,整齐的车厢,洁白的床单被套,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翟忠博和左恩费在此已经早早入睡了。
早上,左恩费剥了两个煮鸡蛋,翟忠博取出馒头和酱辣子,两人草草吃了早饭,他们泡上两杯西湖龙井,就开始谈论物理问题。两个人聊着关于量子纠缠这个违背常理的物理现象。
如果把一对量子分开,不管距离多么远,观测其中一个,另一个的状态也就跟着变化,这其中是否有某种不为人知信号联系呢,或者是某种通道呢?另一个量子通过什么知道了量子态的塌缩。
客观讲,把一双同质量的鞋子分开放入两个同质量的密闭盒子中,打乱两个盒子,让盒子处于随机状态,之后把两个盒子送到不同的地方,不论距离多么远,一旦观测到其中一个盒子里面放着右脚的鞋子,那么远在天边的另一个盒子里绝对是左脚的那一只。
永远不观测两个盒子,这个过程就一直处于量子态,而观测任何一方,量子态瞬间塌缩。观测过程除了意识直接参与外,会不会有别的物质也参与了?
量子纠缠的感知速度超过光速,这显然违背常理,量子之间是通过什么感知的?意识是否也是一种不为人知物质。
如果量子的世界被证实,那么,我们的世界就是一种假象,或者说是我们的意识让我们的世界塌缩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物质只存在于意识中。
同在一个卧铺车厢的两个老师听的是一头雾水,要不是翟忠博他们穿着得体,和讨论风格专业,别人真以为他们两个是目中无人的疯子。
列车外的山脉变的荒芜人烟,光秃秃的山丘毫无生机,延绵的戈壁寸草不生,一阵风掠过,黄沙漫天,风力发电机的旋转和,石油泵的一上一下成了唯一能动的景物。
两天后,他们到了青海,出了火车站,翟中博看见两个人举着牌子,一个写着翟忠国,一个写着左因费。
你好!你好!你们是左因费和翟忠国博士吧!左恩费点了点头,你好!我是青海大学的许富强,他指了指另一个,陈国斌。
同志!这名字谁写的?翟忠博问道。
许富强面带笑容道:是我写的,写的不好看吧!见笑了,见笑了。
翟忠博笑嘻嘻道:不好看倒谈不上,还有些道行,只是名字写错了,我叫翟忠博,不是忠国啊!他叫左恩费,不叫因费,呵呵!互相介绍后,四个人就出了车站。
坐上212吉普车,翟忠博自言自语道:刘景民真是会体贴人,安排的不错吗!左恩费捏了捏脑袋,恐怕是好吃难消化呀!许富强以为他们怕吃不习惯,他便滔滔不绝讲起了青海的美食。
青海大学,建于1958年,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王牌高等院校。这里是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重点院校。
被安排在青海大学使得两个人十分满意。经一番了解,事情远远没有想的那么容易,巴颜喀拉山的考察队还在玛多,最近根本没有什么消息。
在青海大学停了几天,许富强带着他们吃了许多美食,游玩了不少地方,青海气候异常凉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美不胜收。
8月13日,青海大学收到了一份玛多科考站发来的电报,内容:在巴颜喀拉山不明光源附近测到弱辐射痕迹,有发生热量的迹象,望尽快通知中科七院。
看到电报内容,翟忠博和左恩费对视一眼,他们同时都想到了另一个事件~阿尔卑玆山。这可是个稀罕事啊!翟忠博惊叹道。
当天晚上翟忠博久久不能入眠,左恩费像平常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看着天花板,翟忠博道:左博士,你不觉得这件事蹊跷吗?
吆喝!这么客气呀!难得称呼我博士,一定没什么好事!
你想想,刘景民把咱们安排的如此妥当,咱们总不能两手空空的回去吧!如果真要这样回去了,指不定他在钱院长面前怎么说呢!到时候你我颜面无存呀!
哎~刘景民都好说,真不知道钱院长怎么想的,怎么就同意了。
咱俩可是钱老爷子的得意门生,不办点实事,怎么对得起老人家哩!不行!这事得管。
由于323研究所施工,电话和电报暂时中断了,一时半会联系不上。翟忠博实在坐不住了他准备去玛多科考站拿回详细材料和实地照片。
左恩费总劝翟忠博不要立功心切,等等再看。翟忠博却解释:爱科学书山有路来寻真。
翟忠博一心要去玛多态度坚决,他扬言,见不到一手材料绝对不回去,所谓,不到雪山心不死,不去玛多不罢休。
学校方面一时半会联系不到中科七院。校方也根本不支持他们去玛多,因为科考站的条件实在太差了,而且科考队所在地距离玛多还有不少路,科考队大本营的环境用恶劣来形容都有些客气。
听到这些话,翟忠博认为学校是在吓唬自己。随后翟忠博便死缠烂打,他提出如果校方不同意,他就自己去,哪怕走也要走去。左恩费无可奈何,事成,事败任其决定。
实在劝不住,学校只好同意他们只能去玛多。学校联系了当地一个准备前往玛多的卡车,司机拉了一车洋葱要去玛多,正好教务处副处长认识他,货车司机答应把他们安全送到玛多的科考站。
离开青海大学,一路南下,经,大河坝,花石峡,终于到玛多科考站。
一路的颠簸两位博士及其的不适应,加上高海拔的高原气候更是雪上加霜,但他们并没有出现高原反应,好不容易到了玛多,两个人已经体力透支了。
玛多科考站围墙不高,钢筋铁门已经锈迹斑斑,一排低矮的平房有六间小房子,房子前面是五六百平米的空场地,场地上两个破败不堪的篮球架,周围什么植物也没有,这地方让人感到十分荒凉。
科考站礼代性的接待了他们,过程很简单,科考站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站长,还有一个是人高马大的司机。
司机面貌黝黑看起来十分粗俗,司机的汉语非常别扭,他出言不逊道:两个细皮嫩肉的娃子跑这干啥来了。翟忠博正要发作被左恩费拦住了。
也不是什么重要事,他们拖延了两天,才慢慢动身。在刘景民的催促下,他们才各自取了几件衣服,和生活用品,就准备出发了。
出发前,家里人又是准备这,又是准备那,千叮咛万嘱咐,反而让人手脚忙乱,无从下手。直到坐上火车,两个人才相对一笑,感觉轻松了许多。
几分钟后火车离开了车站。陇海铁路线贯穿整个城市。铁路把城市分为南北两半,两座立交桥是南北通行的主要枢纽。
其它的平交十字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每当火车通过,路上红灯信号亮起,路两边的桅杆落下挡住行人,同时发出~铛!铛!铛~的警报声,火车顺利通过后,绿灯亮起,桅杆升起,路两边开始通行无阻。
火车缓缓在城市中通行,铁道两边的棚户区到处可以看到晾晒的衣裤。棚户区的居民建国前就来到了这里,当年他们下了了火车就住在了铁路两边,时刻等待着回家的。不料,这一等就是几十年,现在他们已经融入到了城市之中。看来不管什么样的变迁,都阻挡不了生活的脚步。
驶出城市,火车开始提速,窗外的景物慢慢被抛到了身后,不到一天功夫,火车已经穿过了许多城市。傍晚,火车开进深山。
这时的山脉还有南方山脉的特征,绿色的植被覆盖整个山脊,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
晚霞在西方天空降临,半轮红日徐徐落下,远处城市的零星灯光若隐若现。星光点缀着夜空,是它不让夜晚再那么孤寂。
列车上的乘客东倒西歪,睡姿千奇百怪,乘务员,乘警,不时穿梭在每节车厢。卧铺车厢并不是那么凌乱,整齐的车厢,洁白的床单被套,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翟忠博和左恩费在此已经早早入睡了。
早上,左恩费剥了两个煮鸡蛋,翟忠博取出馒头和酱辣子,两人草草吃了早饭,他们泡上两杯西湖龙井,就开始谈论物理问题。两个人聊着关于量子纠缠这个违背常理的物理现象。
如果把一对量子分开,不管距离多么远,观测其中一个,另一个的状态也就跟着变化,这其中是否有某种不为人知信号联系呢,或者是某种通道呢?另一个量子通过什么知道了量子态的塌缩。
客观讲,把一双同质量的鞋子分开放入两个同质量的密闭盒子中,打乱两个盒子,让盒子处于随机状态,之后把两个盒子送到不同的地方,不论距离多么远,一旦观测到其中一个盒子里面放着右脚的鞋子,那么远在天边的另一个盒子里绝对是左脚的那一只。
永远不观测两个盒子,这个过程就一直处于量子态,而观测任何一方,量子态瞬间塌缩。观测过程除了意识直接参与外,会不会有别的物质也参与了?
量子纠缠的感知速度超过光速,这显然违背常理,量子之间是通过什么感知的?意识是否也是一种不为人知物质。
如果量子的世界被证实,那么,我们的世界就是一种假象,或者说是我们的意识让我们的世界塌缩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物质只存在于意识中。
同在一个卧铺车厢的两个老师听的是一头雾水,要不是翟忠博他们穿着得体,和讨论风格专业,别人真以为他们两个是目中无人的疯子。
列车外的山脉变的荒芜人烟,光秃秃的山丘毫无生机,延绵的戈壁寸草不生,一阵风掠过,黄沙漫天,风力发电机的旋转和,石油泵的一上一下成了唯一能动的景物。
两天后,他们到了青海,出了火车站,翟中博看见两个人举着牌子,一个写着翟忠国,一个写着左因费。
你好!你好!你们是左因费和翟忠国博士吧!左恩费点了点头,你好!我是青海大学的许富强,他指了指另一个,陈国斌。
同志!这名字谁写的?翟忠博问道。
许富强面带笑容道:是我写的,写的不好看吧!见笑了,见笑了。
翟忠博笑嘻嘻道:不好看倒谈不上,还有些道行,只是名字写错了,我叫翟忠博,不是忠国啊!他叫左恩费,不叫因费,呵呵!互相介绍后,四个人就出了车站。
坐上212吉普车,翟忠博自言自语道:刘景民真是会体贴人,安排的不错吗!左恩费捏了捏脑袋,恐怕是好吃难消化呀!许富强以为他们怕吃不习惯,他便滔滔不绝讲起了青海的美食。
青海大学,建于1958年,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王牌高等院校。这里是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重点院校。
被安排在青海大学使得两个人十分满意。经一番了解,事情远远没有想的那么容易,巴颜喀拉山的考察队还在玛多,最近根本没有什么消息。
在青海大学停了几天,许富强带着他们吃了许多美食,游玩了不少地方,青海气候异常凉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美不胜收。
8月13日,青海大学收到了一份玛多科考站发来的电报,内容:在巴颜喀拉山不明光源附近测到弱辐射痕迹,有发生热量的迹象,望尽快通知中科七院。
看到电报内容,翟忠博和左恩费对视一眼,他们同时都想到了另一个事件~阿尔卑玆山。这可是个稀罕事啊!翟忠博惊叹道。
当天晚上翟忠博久久不能入眠,左恩费像平常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看着天花板,翟忠博道:左博士,你不觉得这件事蹊跷吗?
吆喝!这么客气呀!难得称呼我博士,一定没什么好事!
你想想,刘景民把咱们安排的如此妥当,咱们总不能两手空空的回去吧!如果真要这样回去了,指不定他在钱院长面前怎么说呢!到时候你我颜面无存呀!
哎~刘景民都好说,真不知道钱院长怎么想的,怎么就同意了。
咱俩可是钱老爷子的得意门生,不办点实事,怎么对得起老人家哩!不行!这事得管。
由于323研究所施工,电话和电报暂时中断了,一时半会联系不上。翟忠博实在坐不住了他准备去玛多科考站拿回详细材料和实地照片。
左恩费总劝翟忠博不要立功心切,等等再看。翟忠博却解释:爱科学书山有路来寻真。
翟忠博一心要去玛多态度坚决,他扬言,见不到一手材料绝对不回去,所谓,不到雪山心不死,不去玛多不罢休。
学校方面一时半会联系不到中科七院。校方也根本不支持他们去玛多,因为科考站的条件实在太差了,而且科考队所在地距离玛多还有不少路,科考队大本营的环境用恶劣来形容都有些客气。
听到这些话,翟忠博认为学校是在吓唬自己。随后翟忠博便死缠烂打,他提出如果校方不同意,他就自己去,哪怕走也要走去。左恩费无可奈何,事成,事败任其决定。
实在劝不住,学校只好同意他们只能去玛多。学校联系了当地一个准备前往玛多的卡车,司机拉了一车洋葱要去玛多,正好教务处副处长认识他,货车司机答应把他们安全送到玛多的科考站。
离开青海大学,一路南下,经,大河坝,花石峡,终于到玛多科考站。
一路的颠簸两位博士及其的不适应,加上高海拔的高原气候更是雪上加霜,但他们并没有出现高原反应,好不容易到了玛多,两个人已经体力透支了。
玛多科考站围墙不高,钢筋铁门已经锈迹斑斑,一排低矮的平房有六间小房子,房子前面是五六百平米的空场地,场地上两个破败不堪的篮球架,周围什么植物也没有,这地方让人感到十分荒凉。
科考站礼代性的接待了他们,过程很简单,科考站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站长,还有一个是人高马大的司机。
司机面貌黝黑看起来十分粗俗,司机的汉语非常别扭,他出言不逊道:两个细皮嫩肉的娃子跑这干啥来了。翟忠博正要发作被左恩费拦住了。